在地铁运营系统中,钢轨不仅是列车运行的承载基础,同时也是牵引电流回流的通道。然而,由于土壤介质的导电性差异、防腐层破损或电气设备绝缘老化等原因,部分电流会通过钢轨泄漏至周围结构(如隧道衬砌、钢筋等),形成杂散电流。这种电流不仅加速金属结构的电化学腐蚀,导致钢轨、接触网支架等设备寿命缩短,还可能干扰地铁信号系统和周边市政管网的正常运行。因此,通过定期对地铁钢轨及排流网进行检测,能够有效评估杂散电流分布状态,优化排流系统设计,从而保障地铁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运营稳定性。
1. 钢轨对地电位差检测:测量钢轨与周围结构(如隧道壁、道床)之间的电位梯度,判断杂散电流泄漏强度及分布区域。
2. 排流网导通性测试:验证排流网与钢轨、接地极之间的电气连接是否完整,确保电流有效收集和泄放。
3. 极化电位监测:通过极化曲线分析钢轨表面腐蚀倾向,评估防腐措施的有效性。
4. 地网电阻值测量:检测排流网接地系统的电阻值,判断其是否符合安全泄流要求。
5. 结构腐蚀速率评估:采用电化学传感器或失重法量化钢轨及附属金属构件的腐蚀程度。
1. 电化学工作站法:利用参比电极(如Cu/CuSO4)测量钢轨极化电位,结合极化曲线分析腐蚀速率。
2. 红外热成像技术:通过温度场分布识别电流泄漏热点区域,适用于大范围快速排查。
3. 四极法电阻测量:采用直流或交流电桥原理精确测定排流网接地电阻和导通电阻。
4. 瞬变电磁检测(TEM):非接触式探测地下金属结构的电流密度分布,定位杂散电流异常区。
5. 超声波测厚技术:结合腐蚀预测模型,对钢轨关键部位进行壁厚监测。
1. GB/T 28026-2011《轨道交通 地面装置 电气安全、接地和回流》:明确钢轨对地电位限值(一般要求≤+0.5V,瞬态不超过+5V)。
2. CJJ/T 49-2020《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标准》:规定排流网接地电阻应≤0.5Ω,导通电阻差值≤10%。
3. IEC 62128-1:国际电工委员会关于铁路接地系统的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。
4. TB/T 3274-2011《铁路钢轨焊接接头》:针对焊缝区域的腐蚀防护性能提出专项检测要求。
5. ASTM G57-06:土壤电阻率测量与杂散电流评估的标准化操作流程。
地铁钢轨与排流网检测是预防杂散电流危害的核心技术手段,需结合多参数监测、智能诊断算法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,建立从现场数据采集到风险预警的闭环体系。通过严格执行国家及行业标准,采用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,可显著提升检测效率,为地铁系统的安全运维提供科学依据。